福州大学攻读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结构工程                                  *码:081402
 
专业简介
 
    结构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的基础学科,也是土木工程学科群的核心学科。在土木工程领域基本建设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蓬勃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得到充分应用的今天,结构工程学科正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福州大学结构工程学科组建于1978年,是我国1981年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之一,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福州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一。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身心健康。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
二、研究方向
1、预应力结构                    2、钢与组合结构 
 3、高性能混凝土结构                    4、结构抗震与减隔震
    5、结构健康监测、诊断与加固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3年,在职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5年。特别优秀,且已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但最多提前不超过半年;个别博士研究生因情况特殊,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最多不得延期超过2年。提前毕业和延期毕业的申请需经指导教师、所在学院主管研究生教育的院领导和校研究生院审批后方可生效。
 
四、 培养方式和方法 
1、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并成立指导小组。导师不仅负责业务指导,而且负责政治思想教育。
2、鼓励博士生参加教学实践,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博士生可以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如讲课、指导毕业设计等),培养博士生对知识的综合组织和表达能力。
3、鼓励博士生参加科研实践,如项目申请、洽谈、组织、总结、评审、鉴定等工作。
4、鼓励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如学术会议、做研究报告等。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可选或 必修  | 学分  | 
学 位 课  | 000009011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27  | 1.5  | 2  | 可选  | 至少 11学分  | 
000009010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  | 1  | 必修  | 
000009008  | 英语阅读与写作  | 50  | 2  | 1  | 必修  | 
000009003  | 英语口语(博士)  | 36  | 1.5  | 1  | 必修  | 
000009009  | 英语听力  | 30  | 1  | 1  | 必修  | 
005039003  |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54  | 3  | 1  | 可选  | 
005039001  | 高等结构动力学  | 36  | 2  | 1  | 可选  | 
005019001  | 高等钢结构理论  | 36  | 2  | 1  | 可选  | 
非 学 位 课  | 000009004  | 博士日语(一)  | 80  | 2  | 1  | 可选  |   至少 4学分  | 
000009005  | 博士日语(二)  | 80  | 2  | 2  | 
005019003  | 工程抗震理论  | 36  | 2  | 2  | 可选  | 
005019005  | 现代高性能混凝土及结构理论  | 36  | 2  | 2  | 可选  | 
005019006  | 高等预应力结构理论  | 36  | 2  | 2  | 可选  | 
005019007  | 高等组合结构理论  | 36  | 2  | 2  | 可选  | 
005019008  | 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  | 36  | 2  | 2  | 可选  | 
005019012  | 现代结构防火理论  | 36  | 2  | 2  | 可选  | 
005039008  | 拱桥计算理论  | 36  | 2  | 2  | 可选  | 
005039013  | 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信息处理  | 36  | 2  | 2  | 可选  | 
学术 活动  | 005009002  | 参加学术活动  | 6次  | 2  |    | 必修  | 2学分  | 
作学术报告  | 1次  | 
总学分  | 至少17学分(其中学术活动2学分)  | 
注:公共学位课程是必修课程,专业学位课程根据研究方向,至少选2门:专业选修课至少选1门;专题讲座可在第二或第三学期之内任选3次。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要求
    博士生论文必须有课题来源,应与导师及其所在博士学科点所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相结合,其选题范围可以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或开发研究。博士生的论文工作应强调同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应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实际问题、高新技术、国家基金和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背景。要注意创造条件让博士生参加课题论证、承担和鉴定科研项目等方面的科研实践活动,增长才干,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博士生必须完成指导教师安排的科研任务。
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所选定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要求,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报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就选题的科学根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课题可行性等做出论证。博土生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2、论文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一般是安排在博士生入学后一至一年半内进行。资格审查的内容包括博士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文献综述报告、选题报告、课题来源、学位论文的前期进展情况及其选题是否能达到的博士论文的水平等。博士论文资格审查方式是由博士生向博士生指导小组作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并进行答辩面试。根据博士生的选题报告、答辩情况、课程成绩和实际表现,由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核通过博士论文资格审查后报研究生处批准。
3、论文中期报告
论文课题讲行到中期,由博士生在院学术会议上作论文阶段进展报告。
4、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科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主要的创新之处应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
5、论文答辩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后,经指导教师审核认为论文符合要求的,由研究所(室)主任和指导教师组织有关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预答辩,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中所提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形成答辩稿。在博士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需事先提出申请,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博士生应根据论文评审、答辩中的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形成正式的博士学位论文,并提交院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博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年。
 
 
 
 
学位点负责人签字:        学位(学术)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