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学术型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桥梁与隧道工程                               *码:081406
 
专业简介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学科。我国目前正处于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大规模建设的时期,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学科是福州大学传统与优势学科之一,是福州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一,也是福建省重点学科。本学科与福建省交通运输业、建筑建材业以及相关的水利工程事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五年来,本学科积极为福建省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中,承担了大量省内外高等级道路、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方面的科研、设计、施工监控、旧桥承载能力鉴定和结构实验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各界好评。本学科在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成为福建省交通土建领域的主要科研中心,并长期持续承担着国家、部委和省级科研项目,具备了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身心健康。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
二、研究方向
1、预应力桥梁结构
2、拱桥结构
3、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
4、桥梁抗震与减隔震
5、大跨桥梁结构
6、组合桥梁结构
7、桥梁监测、评估与加固
8、隧道安全与监控
 
三、学习年限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若在5年内不能完成预定的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制订和调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个人学习计划,组织读书报告和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在第三学期由学院组织按《福州大学硕博连读生与提前攻博生资格考核的暂行规定》对硕博连读研究生进行博士资格考核,考核合格,并经校研究生处审核通过的获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开始按博士生要求进行培养和考核,否则中止硕博连读,改做硕士学位论文。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硕博连读研究生总学分至少应修满4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至少应达到26学分,非学位课程学分至少应达到1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硕博连读研究生第一学年至少应修满26学分,作为中期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
具体课程设置详见下表。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术型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可选或必修  | 学分 要求  | 
学 位 课  | 000008037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27  | 1.5  | 2  | 必修  | 至少26学分,数学类课程至少要任选一门  | 
000009010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  | 3  | 必修  | 
00000803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必修  | 
000009008  | 英语阅读与写作  | 50  | 2  | 3  | 必修  | 
000009003  | 英语口语(博士)  | 36  | 1.5  | 3  | 必修  | 
000009009  | 英语听力  | 30  | 1  | 3  | 必修  | 
005038018  | 专业英语  | 36  | 1.5  | 2  | 必修  | 
000008012  | 统计分析方法  | 54  | 3  | 1  | 可选  | 
000008013  | 矩阵论  | 45  | 2.5  | 1  | 可选  | 
000008014  | 小波分析  | 45  | 2.5  | 2  | 可选  | 
000008015  | 数学模型  | 36  | 2  | 2  | 可选  | 
000008017  | 数值分析  | 45  | 2.5  | 1  | 可选  | 
005008001  | 弹塑性力学  | 72  | 4  | 1  | 必修  | 
005018011  | 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  | 36  | 2  | 2  | 必修  | 
005018014  | 结构稳定理论  | 36  | 2  | 2  | 必修  | 
005018002  | 有限元程序设计  | 54  | 3  | 1  | 必修  | 
005039001  | 高等结构动力学  | 36  | 2  | 3  | 可选  | 
005039002  | 高等土力学理论  | 36  | 2  | 3  | 可选  | 
005039003  |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54  | 3  | 3  | 可选  | 
005039011  | 高等桥梁结构理论  | 36  | 2  | 3  | 可选  | 
非 学 位 课  | 005018003  | 实验力学与方法  | 54  | 3  | 1  | 必修  |    | 
005018004  | 结构动力学  | 36  | 2  | 2  | 必修  | 
005018005  |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  | 28  | 1.5  | 2  | 可选  | 
005038014  | 桥梁风险评估  | 28  | 1.5  | 2  | 可选  | 
005038016  | 高等地下结构  | 28  | 1.5  | 2  | 可选  | 
005018008  | 组合结构理论  | 28  | 1.5  | 3  | 可选  | 
005018009  | 抗震理论  | 28  | 1.5  | 3  | 可选  | 
005038001  | 箱梁设计理论  | 28  | 1.5  | 3  | 可选  | 
005038002  | 钢管混凝土拱桥  | 28  | 1.5  | 3  | 可选  | 
005038007  | 桥梁方案设计  | 28  | 1.5  | 3  | 可选  | 
005038013  | 风工程  | 28  | 1.5  | 3  | 可选  | 
005038008  | 结构可靠度理论  | 28  | 1.5  | 3  | 可选  | 
005038010  |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  | 28  | 1.5  | 3  | 可选  | 
005038011  | 铺面结构与材料  | 28  | 1.5  | 3  | 可选  | 
005038017  |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 28  | 1.5  | 3  | 可选  | 
005038015  | 索结构非线性振动理论  | 28  | 1.5  | 3  | 可选  | 
000009004  | 博士日语(一)  | 80  | 2  | 1  | 可选  | 
000009005  | 博士日语(二)  | 80  | 2  | 2  | 可选  | 
005039004  | 超静定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  | 36  | 2  | 4  | 可选  | 
005039005  | 桥梁结构振动与控制理论  | 36  | 2  | 4  | 可选  | 
005039006  | 隧道防灾与安全  | 36  | 2  | 4  | 可选  | 
005039008  | 拱桥计算理论  | 36  | 2  | 4  | 可选  | 
005039009  | 高等岩石力学  | 36  | 2  | 4  | 可选  | 
005019003  | 工程抗震理论  | 36  | 2  | 4  | 可选  | 
005039013  | 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信息处理  | 36  | 2  | 4  | 可选  | 
学术活动  | 005009002  | 每年至少听3场学术报告,在读期间至少作2场报告,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    | 2  |    | 必修  | 2学分  | 
总学分  | 至少40学分,其中学位课至少24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其余为非学位课程学分。  | 
   注:第一学年至少修满26学分,以作为中期考核的合格条件。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主要环节。硕博连读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必须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硕博连读研究生原则上不做硕士学位论文,对确有能力者,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第四学期或之前要根据研究方向和导师提出的研究要求,查阅文献,进行广泛的资料调研和必要的探索性试验与研究,于第五学期提出研究课题,独立进行开题报告,经审查合格后才能确定为研究课题。
学位论文研究期间,导师应定期检查和监督课题的进展;研究生应及时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与取得的最新成果,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发表论文(具体要求详见课程设置部分以及校、院两级有关博士生条例)。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
 
 
 
 
 
学位点负责人签字:              学位(学术)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